第(2/3)页 不过,有设计师的加油打气,他动力强了很多,连续几天都想着方案。至少要定一条可行的路线,才有做事的方向。 最后,尹照棠在那首诗的作者身上找到答案,把朋友搞得多多的,把敌人搞得少少。在委员会里孜孜不倦,寻求支持,同时,利用前世的信息优势,提前跟正式筹备组委员搭线。 只要在筹备组正式成立前,在筹备组里拥有过半支持率,便可以通过教育改革。 正式筹备组大名单一百五十人中,要有七十六票。其中尚有一百三十名委员,尚未得选,要尹照棠背出一百五十人的大名单不现实,但扩大到最大范围,顶多五百名备选者。 派人仔细梳理背景和立场,结合风险,利用内地信息源验证,推出谁会入选,答案也八九不离十。 再与备选者进行沟通,支持他者,上,不支持者,下,便可促成改革成功。 大名单仲每位委员,其实也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。也不用着想把过半数的人,变成自己人,在制定政策上呼风唤雨,无所不能。 国内用筹备组代替过渡政府,便是不希望“港英政府”的基因,延续到特区政府身上。 但用一项政策的支持当作条件,交换尹照棠在其它政策上对委员们的支持,则是政治上的常用手法。 在某个民主体制里,只有一张选票的“独立席”,往往被当做棋子利用。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,会成为胜负手。 而有两张以上的选票,便可称为“团体票”,往往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大事小事,每个有政治诉求的人,都会争相拉拢各个团体。 如果团体票再扩大,具有顷刻间影响左右局势的力量,便是传说中的“团团伙伙”,“独立山头”。 霍生有着商界最多人的支持,是非常明显的“团体”,严格来讲,尹照棠都算“霍氏山头”的人。未来大名单里,霍生也掌握着一个大团体,所以能钦点“华哥”做话事人。 大律师罗德臣则是“独立席”,冲得猛,喊得凶,爱搞事,但其实起不到大影响。尹照棠目前只和廖生达成同盟,算是“霍家山”下“二人组”,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团体。 要是能在委员会扩大名单时,推选“廖志鸿”,“梁超英”,“胡博超”入选,便有四票。再拉拢邵毅,余少泽等人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