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像他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员并不多,把调研对象对准滨海盐碱地的就更少了。 更多的人目光聚焦在主产区。 回了公司后,章近便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发给了主管邱颖。 邱颖只是略微看了看,就不自觉的蹙起了眉,随后越皱越深。 “苏省大豆播种面积470万亩?章近,伱确定没有搞错,这个面积比去年增加了将近150万亩!是你疯了,还是农民疯了?” “还有这预估的总产量,都上百万吨了,你这是怎么来的?” 章近说道:“苏省滨海盐碱地上种了很多大豆,增加的面积和产量都是从这儿来的。” “各地因为效益不好,农民都不愿意种植大豆,就算是盐碱地,开垦的成本也不低吧,种大豆能有收益?” 邱颖还有些疑虑,但语气却缓和了不少。 她对去年的新闻还有印象,滨海盐碱地上增加了1000万亩耕地。 今年的情况更为火爆。 但就算是盐碱地,那也好像牧草才是改良的主力啊! 章近说道:“天禾的大豆种子比较特殊,耐盐、吃盐,产量还很高,询问的农民预估的产量都在400~500斤。” “嗯…”邱颖沉吟了会儿,说道:“如果是真的,这将会很有参考价值。” 接下来几天,邱颖和章近又调取了其它地区的数据,越发确认了这份判断。 今年的大豆产量有变数。 不只是苏省,鲁、冀、津、辽等省也多了很多盐碱地大豆。 并且不仅是播种面积,各地的大豆产量也变得扑朔迷离。 滨海盐碱地上究竟有多少大豆?东北和黄淮海究竟减产了多少?抑或是植株有死亡,但亩产反而比去年增加了? 这家证券机构搞不清楚,所幸就用了调研员的推测数据。 然后如实报道了。 并且很快就在证券市场上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 一开始,以怀疑的人居多。 毕竟,仅苏省一地就增加了150万亩大豆播种面积,总产量也大幅增加几十万吨,第一次跨过百万吨大关。 这数据怎么看,都有点不可思议。 但只要稍一留心,就能注意到今年各个地方多了很多关于盐碱地的报道。 “农业荒漠变良田,盐碱地里望丰收——鲁省东营深挖盐碱地大豆种植潜力,积极研发引进耐盐碱新品种,让“农业荒漠”渐成“生态粮仓。” “黄河三角洲绘就生态画卷,优质牧草让盐碱白化身田园绿。” “垦壤盐碱地,精耕大豆田……” “在金塔西北的干旱盐碱地里,金黄色的大豆如浪涛般翻滚,沉甸甸的豆荚挂满了枝头——陇省日报。” 鲁省、苏省、冀省、辽省、浙省…只要涉及到盐碱地改良的区县都发了报道,这都是能拿出手的政绩。 每一篇报道里都提到了耕地增加,荒漠变良田,低产田变高产田。 和去年完全聚焦于沿海不同,今年连西北的盐碱地上也发出了声音。 疆省和陇省也有相关报道。 一时之间,关注这件事的人突然发现,这半年多的时间里,身边好似处处有盐碱地的身影。 这些报道里,除了优质牧草,还多了一个频繁被提及的品种:天豆1号。 也是耐盐吃盐的品种。 同样是天禾种业旗下的。 今年的耕地又要增加多少?除了苜蓿,有多少是大豆? … 酒泉。 郭阳也关注到了粮油市场的信息,不由感叹一句,还是有敏锐的机构的。 幸好及早做了准备。 这时,已是九月十日,部分地区的春大豆已经开始采收。 黄淮海和东北两个主产区,也在准备着开镰。 高德也离开八九天了。 期间,两人每天都会有沟通。如今,国内国外该调的仓和资金都准备得差不多。 也不用再纠结,郭阳当即让付秋雁配合天禾的人,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。 第二天。 《粮油市场报》就临时刊文:沉睡盐碱地变新粮仓,大豆产量预增超千万吨。 详细介绍了国内大豆产量出现的临时变化。 “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产量不减反增,在播种面积大幅减少的情况下,实现逆势大幅增长。” “金塔、泽普等西北干旱区大豆喜获丰收,亩产近600斤,耐盐碱大豆再破高产记录。” “嘉禾悄然布局长江流域以南夏大豆区,订单农业近千万亩。” “据估计,2007年全国大豆总产量极有可能突破3000万吨大豆,大豆如何自给自足,耐盐碱大豆新品系的出现,给出了完美答案!” 紧跟着,其余媒体也相继报道,有些专业网站甚至直接转载。 标题通常简单直接。 大豆总产量突破3000万吨! 异常的吸引眼球。 随着时间的发酵,天禾和各地的官方都陆续接受了采访,大谈特谈盐碱地改良和天豆1号。 “育种既是一门科学,又是一门艺术-——时值7月,天禾种业鲁省嘉祥的大豆育种基地里,年轻的科研人员戴着草帽,弓着腰,在大豆基地里大汗淋漓地去雄授粉--研发耐盐碱高产大豆,瞄准下一个高产纪录。” “这并不是天豆1号的首胜,它已经成燎原之势,在东北、黄淮海、河西走廊、疆省,大豆盐碱地已变为大豆的良田。” “天禾将拓展大豆超高产和耐盐碱研究,获得高产、耐盐碱基因,培育高产稳产、适宜大规模生产、综合效益高的大豆新品种。” “天豆1号的产量不是最高的,我们还有天豆7号和天豆8号,以及高海拔冷凉区的天豆6号……” “盐碱地、荒漠等边际土地的利用,才是扩大种植面积的最佳方案。” 局势越演越烈。 新闻频道也出了专题报道:盐碱地如何变成良田? 也有记者向农业部发言人提问:“今年到底有多少滨海盐碱地变成了耕地?” “3000余万亩,具体的要等今年的项目验收结果。” “听说滨海已经没盐碱地了?” “有部分地是这两月才被承包的,明年才能改良,剩下的都是大片滩涂和坑塘,需要三四年时间统一围垦规划改造,还有些湿地和生态保护区是不能用作农业开发的。” 发言人只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数字,但这足以让人震惊了。 去年1000万亩,今年3000万亩,两年时间增加了4000多万亩耕地! 这是大喜事啊! 各路媒体奔走相告,每天都有地方电视台在田间地头进行采访。 连带着《致富经》栏目最近也频频出现盐碱地。 “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里,高产大豆在生长。” “王娥承受巨大压力,一口气将耗水的1200亩水稻改种大豆。收获时,高达500斤的产量让这位种植大户吃惊,要知道,2006年,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仅为220多斤。” “只此一举,就让王娥年收入达到了一百多万。” 观众老爷们也乐意看这些节目。 种粮食多简单啊! 这产量、这收入看着就让人眼热。 在这种情况,整个社会都莫名洋溢着一股喜庆。 而这,同样在粮油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。 给如今火热的大豆市场来了一记当头棒喝,大商所黄大豆1号11月合约和远期合约皆出现了大幅回调。 连受全球市场影响深远的黄大豆2号合约也出现了连锁反应。 北美的芝加哥交易所也受到了影响。 连续数日,大豆期货都出现了巨幅波动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