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大乾桑夏记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第(2/3)页
凤染霜笑着点头,让林峥把新采桑钩分给大家。玄甲卫们从马车上搬下来十几个竹筐,里面装着采桑钩、养蚕篾匾和纱网。“大家试试这采桑钩,”慕容冷拿起一个,演示给大家看,“钩头对着枝条,轻轻一转,桑叶就下来了,不会伤着枝条,下次还能长新叶。”
妇女们跟着学,很快就上手了。张大娘用新钩采了片大桑叶,笑着说:“这钩真好用!比用手快多了,还省力!你看这桑叶,多完整,蚕宝宝肯定爱吃!”守苗爷爷则在一旁教大家怎么喂软丝蚕:“这蚕爱吃嫩桑叶,每次喂之前,要把桑叶上的水擦干净,不然蚕宝宝会拉肚子。篾匾里要铺层纱网,蚕沙落在下面,好清理。”
风澈看得入了迷,拉着李大嫂的衣角问:“李大嫂,我能帮你采桑吗?我会用新钩,不会伤枝条!”李大嫂笑着点头,递给风澈一个小采桑钩:“小殿下真乖,那你就采矮些的枝条,小心别摔着。”风澈接过钩,立刻蹲在桑树下,认真地采起桑叶来,源溪则在一旁帮他把采好的桑叶放进竹筐里,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。
花汐这时也没闲着,她把带来的蚕匾衬布分给大家,还教绣娘们怎么在布上绣桑蚕图案。“你们看,”她拿起一块布,指着上面的图案,“用绿线绣桑叶,银线绣蚕宝宝,针脚密些,蚕宝宝的身子就显得软乎乎的。铺在篾匾里,蚕宝宝趴在上面,看着也舒心。”
绣娘们跟着学,很快就绣出了简单的蚕宝宝图案。王阿婆的手有些抖,绣得慢,花汐就坐在她身边,手把手教她:“阿婆,您慢点,针脚歪了也没关系,蚕宝宝歪歪扭扭的也可爱。您看,这样绣,是不是就像小蚕在爬?”王阿婆笑着点头,手里的针线慢慢动起来,虽然针脚有些乱,但蚕宝宝的样子却格外鲜活。
中午的时候,村里的打谷场又热闹起来。李婶带着妇女们在支灶台,做的都是夏初的吃食——新麦面擀的面条,煮得软烂,浇上桑芽肉末卤;桑椹熬的甜汤,冰镇过,喝着清爽;还有御膳房带来的青麦馒头,夹着桑芽酱,咬一口满是麦香和桑香。
张老伯和几个汉子把新采的桑叶摊在,竹,席上,通风晾干,准备留给蚕宝宝吃。守苗爷爷则坐在石凳上,给孩子们讲共植维度的桑蚕故事——说那里的桑树长得比房子还高,蚕宝宝有手指那么粗,吐出来的丝能织成会发光的布,晚上盖在身上,像裹了层月光。
风澈听得眼睛都亮了,拉着守苗爷爷的衣角问:“守苗爷爷,共植维度的发光布,能做灯笼吗?我想做个发光的蚕灯,挂在田埂上,帮百姓们看蚕房。”守苗爷爷笑着点头:“等过些日子,我带些发光丝来,咱们在村里的蚕房旁挂些发光灯笼,晚上不用点蜡烛,也能看清蚕宝宝的情况。”
源溪坐在一旁,把早上画的“养蚕图”整理好,还在旁边写了注——“软丝蚕,喜嫩桑,每日三喂,桑叶需擦干”“蜕皮时勿碰,蚕沙每日清”。她把图递给李婶:“李婶,这张图给您,村里的百姓要是忘了怎么喂蚕,就看看图,上面写得很清楚。”李婶接过图,小心地折好,放进怀里:“谢谢源溪姑娘,这图太有用了,我要贴在蚕房的墙上,让大家都能看见。”
下午的时候,村里的蚕房热闹起来。玄甲卫们帮着搭起了新的蚕架,分层的篾匾叠在上面,铺着花汐绣的衬布,看着干净又整齐。妇女们把软丝蚕放进篾匾里,撒上新鲜的桑叶,小蚕们立刻爬上去,大口吃起来,沙沙的声音像细雨落在桑叶上。
风澈和小石头蹲在蚕房的角落,看着小蚕吃桑叶,小石头小声说:“小殿下,我娘说,等蚕宝宝吐丝了,就能织成布,给我做件新衣服。我想织件绿色的,像桑叶一样的颜色。”风澈点头,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,里面是花汐教他绣的蚕宝宝图案:“我把这个送给你,等你的新衣服做好了,把它缝在衣服上,就像小蚕宝宝陪着你一样。”
慕容冷和凤染霜站在蚕房外,看着里面忙碌的百姓,手里端着刚煮好的桑椹甜汤。“你看,百姓们多开心,”凤染霜轻声说,“有了新工具,有了好蚕种,今年的蚕丝肯定能有好收成。工部还说,要在各地建‘蚕丝坊’,教百姓们缫丝、织布,再把织好的布送到各地的商铺,让百姓们能多些收入。”
慕容冷点头,看着远处的桑园——嫩绿的桑叶在阳光下泛着光,妇女们的身影在桑树下穿梭,像撒在绿毯上的碎玉。“守苗爷爷说,共植维度还有能结‘桑果’的桑树,果子又大又甜,既能当水果吃,还能酿酒,”他说,“等过些日子,我们把桑果苗引进来,种在村里的田埂边,既能给百姓们添些吃食,还能美化田埂。”
傍晚的时候,夕阳把桑园染成了金黄色,桑叶上的露珠反射着光,像撒了把碎金子。打谷场的灯笼又挂了起来,这次的灯笼和之前的不一样——有的是用桑枝做的框架,糊着绣有桑蚕图案的灯面;有的是用新麦秆编的,里面点着混了桑汁的灯油,亮起来带着淡淡的桑香;还有的是风澈和源溪一起做的“蚕宝宝灯”,竹篾扎的小蚕形态,灯面是用桑色的纸糊的,看着格外可爱。
时汐和紫汐拿着忆融屏,把蚕房和桑园的场景都拍了下来——有妇女们喂蚕的样子,有孩子们看蚕的样子,还有百姓们试用新工具的样子。“我们要把这些视频传到共忆维度,”紫汐笑着说,“让维度里的伙伴们看看,大乾的桑夏有多热闹,百姓们有多开心!”
乔瓦尼也来了,背着他的相机,拍了很多照片——有夕阳下的桑园,有挂着桑蚕灯笼的打谷场,还有百姓们围着吃新麦面的场景。他还特意给风澈和小石头拍了张合影,照片里,两人手里各举着一个蚕宝宝灯,小脸上满是笑容,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身上,像裹了层金粉。“这张照片要洗出来,送给他们,”乔瓦尼笑着说,“这是大乾夏天里,最温柔的样子。”
晚宴开席的时候,打谷场的石桌上摆满了夏初的吃食——新麦面面条浇着桑芽卤,清爽可口;桑椹甜汤冰镇过,甜里带酸;青麦馒头夹着桑芽酱,麦香浓郁;还有李婶做的桑椹糕,软糯香甜。大家围坐在一起,吃着饭,聊着桑蚕的事,笑声飘得很远。
风澈端着碗桑椹甜汤,走到王阿婆身边:“王阿婆,您快尝尝,这汤是用我们摘的桑椹熬的,可甜了!等蚕宝宝吐丝了,我们就用丝给您织块新帕子,花汐姨说,要绣上您喜欢的腊梅图案。”王阿婆接过碗,喝了口甜汤,暖到了心里,她摸了摸风澈的头:“谢谢小殿下,阿婆等着,等新帕子做好了,阿婆天天带在身边。”
花汐走到凤染霜身边,手里拿着块刚绣好的灯面,上面绣着桑园的热闹场景——有妇女们采桑的样子,有孩子们看蚕的样子,还有远处夕阳下的田埂。“染霜姐,你看,”她把灯面递给凤染霜,“我把今天的场景都绣下来了,以后每年桑夏,我们都来村里,我就每年绣一块灯面,攒起来,就是大乾的‘桑夏图册’了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