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修路工程很快就开工了。三个村寨的村民们全员参与,有的开山凿石,有的搬运木料,有的铺设石板;朝廷派来的工匠则负责设计石桥和拓宽山路。风澈和阿竹、阿黑轮流在工地监督,确保工程质量。 阿雅带领苗寨的妇女们,每天给修路的村民们送水送食物。她们用高山蚕丝织成的手帕,给村民们擦汗;用岩蜜桑茶和桑果蜜饯,给大家补充体力。“大家再加把劲,路修通了,我们的货物就能顺利运出去,日子会越来越好!”阿雅喊道。 经过半年的努力,一条宽三丈、能通马车的山路终于修通了。山路两旁种满了云蜜桑苗,远远望去,像一条绿色的绸带缠绕在山间。几座石桥横跨溪流,桥面平整,马车驶过稳稳当当。 与此同时,漕运线路也开通了。从山下集市到长江码头,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驿站,货物可以通过马车运到驿站,再转乘漕船运往各地。“现在好了,从箐口村到京城,只需要半个月就能到达,再也不用担心延误交货了。”阿黑看着第一批通过漕运发出的货物,高兴地说道。 运输问题解决后,高山桑蚕产品的销量大幅提升。云蜜桑蚕丝、桑丝绣品、桑果蜜饯、岩蜜桑茶等产品,通过山路和水路,运往全国各地,甚至远销西洋。交易中心里每天都人来人往,来自各地的商人络绎不绝,热闹非凡。 为了方便交易,联盟还在交易中心设立了钱庄分号,村民们卖货后可以直接把钱存入钱庄,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银子回家。“现在不仅货好卖,钱也存得放心,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!”一位村民拿着存折,笑得合不拢嘴。 第五章 云间桑庆满山寨 深秋时节,乌蒙山迎来了第三届高山桑蚕节。这一次的桑蚕节,因为运输路的开通,显得格外隆重。不仅有周边村寨的百姓和来自各地的商人,还有朝廷派来的使臣,以及来自西洋的汤姆森先生和服装品牌代表。 会场设在新修的山路旁,宽阔的广场上摆满了各种高山桑蚕产品。云蜜桑蚕丝织成的绸缎流光溢彩,桑丝绣品上的图案栩栩如生,桑果蜜饯和岩蜜桑茶散发着香甜的气息,引得大家纷纷驻足品尝和购买。 朝廷使臣站在**台上,宣读了慕容冷的圣旨:“高山桑蚕联盟,推广桑蚕技艺,带动边疆百姓致富,特赐‘天下桑香示范基地’牌匾,赏银千两,绸缎百匹!” 岩伯接过牌匾,激动得双手发抖:“谢陛下恩典!我们一定再接再厉,让高山桑香飘得更远!”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,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风澈看着眼前的景象,心里感慨万千。从最初的桑苗倒伏、蚕种霉变,到如今的桑园繁茂、订单满盈,从崎岖的山路到畅通的运输线,从小小的村寨到连接四海的交易中心,这几年的艰辛与努力,都化作了此刻的喜悦与荣光。 桑蚕节上,技艺比赛的规模比往年更大。来自各个村寨的蚕农们,展示着嫁接、缫丝、刺绣等精湛技艺。阿竹培育的云蜜桑苗,产叶量比去年又提高了两成,再次获得“高山桑蚕能人”的称号;阿雅带领的绣娘团队,用高山桑蚕丝绣制的《四海桑香图》,融合了南洋、东洋、西域和高山的桑蚕元素,获得了刺绣比赛的金奖;陈老伯改良的山地缫丝机,不仅能缫出更细的蚕丝,还能自动清理蚕沙,获得了发明创造金奖。 傍晚时分,篝火晚会如期举行。村民们和嘉宾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,跳起了欢快的舞蹈。苗寨的芦笙舞、彝寨的火把舞、箐口村的桑蚕舞,轮番上演,热闹非凡。汤姆森先生和西洋代表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,虽然舞步笨拙,却引得大家阵阵欢笑。 “风澈公子,感谢你为高山桑蚕事业做的一切。”汤姆森先生端着一杯岩蜜桑茶,递给风澈,“现在,高山桑丝已经成为西洋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东方丝绸,这离不开你的努力。” 风澈接过茶碗,笑着说:“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没有村民们的辛勤劳作,没有联盟的齐心协力,没有朝廷的支持,就没有今天的成就。”他看向身边的阿竹、阿雅、阿黑,“还有你们,是你们的坚持和创新,让高山桑蚕事业不断发展壮大。” 阿竹感慨道:“风澈哥,还记得你第一次来箐口村吗?那时候桑田倒伏,蚕房漏雨,大家都快绝望了。没想到短短几年,我们的桑丝能卖到全世界,这都是你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啊!” 风澈摇摇头:“我只是引路人,真正创造奇迹的是你们自己。只要心怀希望,齐心协力,再难的路也能走通,再险的山也能种出桑林。” 篝火旁,歌声、笑声、欢呼声交织在一起,回荡在乌蒙山的夜空。月光洒在新修的山路上,照亮了村民们幸福的脸庞;桑园里的云蜜桑,在夜色中轻轻摇曳,仿佛也在庆祝这丰收的喜悦。 深夜,桑蚕节的喧嚣渐渐平息,风澈独自站在山顶上,眺望远方。山下的村寨里,灯火点点,像撒在山间的星星;新修的山路蜿蜒曲折,通向远方,连接着家乡与四海。他知道,高山桑蚕的故事,还在继续——在每一片嫩绿的桑叶里,在每一缕洁白的蚕丝里,在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努力的人心里,桑香不断,希望永存。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,跨越了山海,穿越了寒暑,在云间的高山上,书写出了最温暖、最动人的篇章。而这条用桑苗和希望铺就的道路,终将通向更广阔的天地,让高山的桑香,飘遍四海,溢满人间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