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为了解决运费问题,我看可以协调纺织业联合会与北洋船运公司达成协议,以每年承运一定印度为保证条件,促进船运公司开辟由印度孟买至大连之新的新航线。” 在提出这一建议时,孙逸轩显得非常自信,因为府中是鼓励和支持开辟新航线的,而且愿意给予新的通商航线以援助,有了同业联合会的支持,航线公司自然愿意把航线开辟到印度,与西洋轮船公司展开竞争。 “嗯,我看也可以试试!” 争取航运公司的支持,这也是一个选择,毕竟引入国内航运公司开辟新航线,能够令这一航线陷入竞争之中,从而有利于运费的降低。 “不过,这个办法终归还是治标不治本!” 从桌上的铁皮烟盒中取出两根香烟,递给孙逸轩一根,自己又点着一根香烟,然后丁子林才缓声说道。 “咱们这么大的国家,依靠进口显然不是办法,国纤维短,质地糙,只能用来生产16支以下的中粗纱,虽说是生产土布的原料,可在城市中20支以上的细纱越来越受欢迎,而且土布还没有斜纹布结实,虽说现在东北外购原料中印度仍逊于国,但将来肯定还是细纱的天下,靠进口,肯定不行!” 提及国的不足时,丁子林一副杞人忧天状,虽说国人更喜欢土布,以至于16支的中粗纱更受欢迎,自然也比印度、美国更适合东北的需要,但国内的加工设备不足,工艺落后,多以籽出口,粗糙不说,且含有大量杂质,因此使用国进行机械化纺纱生产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幸好其足够低廉的价格弥补了一切,加之进口又有贸易公司垄断,工厂购进的国往往都是由贸易公司再加工的包,使得工厂无须负担再加工的问题。 但现在,贸易公司已经开始减少国的购进,开始更大规模的引进印度,毕竟印度有着其无法与之相比的价格优势,尽管这种价格优势正在一点点的耗尽。 “那你是想?” 孙逸轩试探着问了一声。 “引种美?” 现在东北使用的局限于三种,一种是自河北、山东购进的短纤维国,而另两种则是印度与美,而质量最好价格最好的就是长纤维的美。联系到农商部引进的各种良种,他自然想到了引进种。 “没错!” 用力的点点头,丁子林看着孙逸轩说道。 “中国这么大,依赖进口肯定不行,想要解决问题,非得改良国不可,只有引进美这一个办法,从根本上解决原料问题,而且还能节约大量的贵金属,避免金银硬币外流……” “可是,别忘了,东北不适合种!”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,东北的气候并不适合种,只有辽南部分地区可以种植,绝大多数地区,根本就不适合种植,这直接导致了东北的纺织业只能依靠外购保障工业生产。 “不一定非要在的东北种,既然农业试验站都能开到关内,咱们为什么就不能考虑在关内种?” 看着身边的同事,丁子林道了自己的想法。 “咱们想要把关内变成原料输出地,不但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关内的资源,还要充分发挥关内的潜力,相比于矿业,发挥农业潜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,再则,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……” 话声稍稍一顿,丁子林看着同事沉声说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