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陌生人-《吉光灵探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其他所有人被要求迅速行动起来——

    整理和调试装备、查询和观测气象、研究行进路线、进行突发情况的事先预防……

    要知道,此时我们已经处于海拔4650处的高原,加上寒冷的气温和强风袭击,这些工作都需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体力,所以,不管你做什么,都需要抓紧时间。

    另外,丹增卡瓦安排了两名警卫,和BC的一名厨师、一名杂工一起留守,BC的负责人溪南,被要求和我们一起行动——他尽力分辩说自己并不参与登山活动,但在丹增卡瓦手下警卫的枪口下,他还是知趣地闭上了嘴巴,乖乖换上了登山服,背起了被分配给他的补给包。

    我想,可能是丹增卡瓦不太放心他,怕他泄露了自己的行踪,但此刻杀人灭口的话,又容易导致团队的士气大降,甚至导致更多不可控的隐患,毕竟在高山之上,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,高压政策不会一直奏效的。

    尽管我们四人是第一次登山,但众多的夏尔巴登山向导、高山协作在场,帮助我们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。

    这并没有耽误多少的时间,五点半整,所有人都整装和用餐完毕了,丹增卡瓦立刻宣布出发。

    负责研究具体行进路线的,是两名久负盛名的登山向导。

    一个名叫洛布,四十一岁,但看起来已经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,他干瘪黑瘦,唯有一双眸子亮得出奇,他对喜马拉雅山地的气候非常熟悉,被称为人形气象仪。

    另一个名叫雅礼,三十七岁,中等身材,脸上高原红严重,还留着两撇很显眼浓黑八字胡,他肩上背着一杆从不离身的双管猎枪——因为雅礼出生的村庄,是出名的猎户村,擅长在高原山区中狩猎雪熊和白狐,在成为登山向导之前,雅礼也是一名出色的猎人。

    这两人是这次登山队伍中资历和经验最为丰富的,被推举担任这个重要职责,所有人都服气。

    两人早先已经拿着地图和GPS导航仪,和丹增卡瓦敲定了C1的建设地点,此时由洛布领头,两名白人也被安排在前,雅礼跟随在丹增卡瓦身边处于队伍中间,我们四人则走在偏后方,整个队伍呈一字长蛇,踩着隐约可见的、披着皑皑山雪的碎石山体,蜿蜒向上前进。

    C1营地的建设地点选在海拔5600-5800米处,从海拔4650处BC出发,需要攀升1000多米的垂直距离。

    1000米,听上去不太远。

    事实上,就算是8000米以上的高山,单单以字面高度来说,或许都无法让一个登山菜鸟感到丝毫恐惧,这便是无知者的无畏。

    实际上,任何一座海拔6000米以上山峰,对于妄图征服它的人类而言,仅从海拔高度上便已经形成了足以致命的危险——第一次进入海拔4000米之上的青藏高原的人,都可能因为强烈的高原反应而丧命,更别说是极端挑战人类体力和意志极限的登山行动了。

    拉里对我们几个说道,从BC到C1,地面距离大约会是三公里多,这一段路的前半截还好,是十分安全的碎石山岩带,重点在于后半截,那是冰川带。

    但鉴于这个队伍的人员素质非常高,队内绝大多数是天生适应高山生活的夏尔巴人,拉里对于完成丹增卡瓦要求的日落前抵达C1的命令很有信心——关键便是能否顺利通过冰川带。

    作为领队的洛布和雅礼两人当然也知道这点,所以在进入了冰川带之后,雅礼便让人从装备中拿出数根长度为50米左右的登山绳,整个队伍23个人,4人或者5人一组,共分成了五组,每一组成员的身体都通过绳索连成一串,然后才开始穿越冰川带。

    但意外还是发生了。

    冰川带最致命的威胁,便是冰川裂缝。

    这些冰川裂缝犹如战场上的地雷,如果你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出现了错误的判断,便可能使你命丧黄泉。

    而且,由于冰川本身并非是稳固的实体,它可以看做是一片巨大的果冻,每时每刻,它都在缓慢移动着,加上冰川的浅表面还会因为风雪和冷暖季节的转换而不断进行着“融化——凝固——再融化——再凝固”的变化过程,所以,即使是登山向导最熟悉的冰川带,其每一年的情况都可能和前一年全然不同,试图完全依靠以前的经验规避危险,那是痴心妄想。

    就在大家距离完全通过了冰川带只剩下不到一百米距离时,队伍的尾端,突然传来了一声惊呼!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