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章 校园交流会-《重生电子帝国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准备放弃读研的机会,为此班主任、系里面的领导,以及录取他的那位教授都特地找他进行了深谈,但都没能让他改变想法。

    三年前,他赴香港中文大学交流时,东方公司为每个内地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就多达每月400港币。在香港学习的那一年,他一共省下了将近4000港币的生活费。

    刘伟的老家在西南大山深处的农村,家里的条件非常困难。他返回内地前把剩下来的生活费换成七百多美金,回到北-京后慢慢通过黑-市换成了将近三千元人民币。

    这笔巨款不但让他在接下来的大三、大四这两年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,反而向家里机会了两千块钱,大大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条件。

    他和刘畅两人在中文大学交流时,还申请了去隔壁的东方实验大厦打杂的兼职工作。东方集团给他两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,员工的待遇实在是太好了。

    比如东方实验大厦内,餐厅二十四小时提供伙食,还有精致的西点屋提供蛋糕盒咖啡,有健身房刻意锻炼,公司后勤部的资源还会根据大家的口味购买零食。更重要的是,东方公司提供的薪水也非常优厚。

    当然物质条件也许重要,但在浪漫主义盛行的八十年代,物质享受绝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。东方公司提供的科研环境更是内地无法媲美的。

    刘伟在香港中大交流的这一年,最大的收获就是大大开拓了自己的视野,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。交流结束返回北-京后,刘伟带回来一皮箱的行李,这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之外,其余都是书籍。

    或者称作书籍并不恰当,应该说是用a4复印纸复印、装订起来的一本本书刊。这些都是刘伟从中大图书馆里借出来,然后占了东方实验大厦内,复印机可以无限复印的便宜,自己偷偷装订出了几十本外文专业书籍和论文资料。

    这一年的交流不但让他的英语使用能力大大提高,可以毫无障碍的阅读外本专业论文,更让他的学科知识进行了一个巨大的更新。他用a4装订带回来的几十本书,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经常来向他借阅。

    而刘伟更是在大三就被系里的教授挑中,开始加入对方的实验室帮忙做研究。而一般来说,只有已经确认保研的大四学生或者研究生,才有资格加入教授们的研究团队做一些辅助工作。

    但在学校实验室的两年实习,让刘伟全方位的认识了国内与东方电子的差距。清华作为全国大学的领头羊,每年从国家获得的办学和科研经费无疑是最充足的。

    但即使在清华,除了那些著名的教授获得的经费比较有保障之外,一般的老师想要申请几千元的研究经费绝不容易,要一级级的去申报审批。

    而在东方研究院,万元港币以下的小项目通过率非常高,任何研究员都可以申请,一般来说只要计划书言之有物,项目有一定的研究价值,都会成功获得批准。

    东方研究院每年用于科研的资金投入,比北-京所有大学的科研经费总额都要高。就像之前北-邮的刘俊良教授,东方研究院可以毫不眨眼的,为他的项目甩出几百万港币的经费,而北-邮的其他老师则只有在一旁羡慕嫉妒恨!

    清华的学生在八十年代,就像皇帝的女儿根本不愁嫁,但刘伟却知道东方集团绝对是他最好的选择。其实不单单是他,他身旁的刘畅原本已经向老师打探到,他可能可以留在北-京被分配到科技-部,但他同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东方电子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