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0桑风漫卷南洋春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暮春的余温刚漫过长乐宫的桑梢,南洋使者的船队便泊在了大沽口。领头的使者身着织着热带花卉的锦袍,手里捧着个镶着贝壳的木匣,踏入宫门时,鬓角还沾着未干的海雾。

    “陛下,皇后娘娘,小人乃浡泥国使者黎邦,奉国王之命求见。”黎邦跪地叩首,将木匣高举过头顶,“我国盛产婆罗桑,却不知养蚕之法,百姓只能将桑叶当柴烧。听闻大乾桑蚕技艺冠绝天下,特来求娘娘赐蚕种、传技艺,我国愿以香料、象牙相赠。”

    凤染霜示意宫人接过木匣,打开时,里面铺着一层暗红的婆罗桑叶,叶片比墨叶桑大出两倍,脉络间凝着粘稠的汁液,闻起来带着海风的咸涩。“婆罗桑叶片肥厚,按理说适合养蚕,只是南洋气候湿热,寻常蚕种怕是难以存活。”她指尖轻捻叶片,转头看向守苗爷爷,“张老圃培育的跨海桑,能与婆罗桑嫁接吗?”

    守苗爷爷早已上前翻看叶片,闻言捻须笑道:“婆罗桑属热带桑种,跨海桑有西洋桑的耐寒基因,嫁接虽有难度,但只要在暖棚里控制好温度湿度,定能成功。只是蚕种方面,岭南彩蚕耐旱却怕潮,西洋银蚕也耐不住高温高湿,得重新杂交培育。”

    慕容冷坐在一旁,接过内侍递来的南洋舆图:“浡泥国地处赤道附近,常年高温多雨,蚕室极易滋生霉菌。工部需即刻赶制防潮蚕匾,再派十名熟练匠人随使者前往,先搭建示范蚕房。”

    “臣愿往南洋!”陈老伯突然出列,手里还攥着蒸汽缫丝机的改良图纸,“我正好把蒸汽缫丝机的技术带过去,再看看南洋的桑木能不能做机器零件。”

    凤染霜点头应允,又看向刚从回纥回来不久的风澈:“你也跟着去,路上多向陈老伯和黎邦使者请教南洋的气候水土,顺便记录婆罗桑的生长习性。”风澈眼睛一亮,立刻拍着胸脯保证:“娘放心,我一定把南洋的桑苗和蚕种情况都记下来!”

    三日后,送嫁般的船队从大沽口启航。风澈站在船头,手里捧着装有杂交蚕种的瓷罐——那是凤染霜特意挑选的银蚕与金香蚕的后代,外壳泛着淡淡的金光。陈老伯则在船舱里调试蒸汽缫丝机的零件,时不时对着图纸念叨:“得把齿轮改小些,南洋的木料不如北方坚硬,太沉了容易散架。”

    船队行至南海时,突然遇上台风。巨浪拍打着船舷,船舱里的蚕种瓷罐晃得厉害,风澈紧紧抱着罐子蹲在角落,后背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也不肯松手。黎邦使者见状,递来一件用油布缝的雨衣:“风小公子,这是我国渔民常用的雨衣,防水得很。蚕种要是沾了水,可就废了。”

    风澈接过雨衣裹住瓷罐,感激地笑了笑:“多谢黎邦大叔,这些蚕种是南洋百姓的希望,我绝不能让它们出事。”直到台风渐渐平息,他才松开紧抱的手臂,掌心早已被罐口勒出了红痕,而罐里的蚕种安然无恙。

    七日后,船队终于抵达浡泥国的都城。码头边早已挤满了百姓,他们好奇地看着船上卸下的桑苗和缫丝工具,孩子们追着搬运蚕匾的匠人跑,嘴里叽叽喳喳说着听不懂的方言。黎邦使者指着远处的山林:“娘娘派来的匠人看,那片就是婆罗桑林,绵延几十里呢。”

    众人跟着黎邦来到山林,只见婆罗桑树长得高大挺拔,树冠如伞,叶片层层叠叠遮天蔽日,地面落着厚厚的枯叶,踩上去软软的。陈老伯捡起一片落叶,掰开后发现汁液比新鲜叶片更粘稠:“这叶子含糖量高,要是直接喂蚕,怕是会让蚕消化不良。得先晾晒半日,沥干汁液才行。”

    风澈则拿出纸笔,仔细记录婆罗桑的生长环境:“气温未时最高,约莫三丈五,湿度大,叶片上总沾着露水。”他刚写完,就看到几个百姓背着竹篓路过,篓里装着刚采摘的婆罗桑叶,正要往海里扔。“大叔,你们怎么把桑叶扔了?”风澈连忙上前询问。

    百姓们一脸茫然,经黎邦翻译才知道,他们觉得桑叶除了烧火没用,不如扔去喂鱼。风澈心里一酸,拿出随身带的《桑蚕入门手册》,指着上面的蚕宝宝插图:“这些叶子能喂蚕,蚕吐的丝能织锦缎,能换好多粮食和布匹呢。”百姓们半信半疑,却还是跟着风澈来到了搭建蚕房的空地。

    匠人队的头领李师傅早已选好了地势较高的坡地,正指挥着当地百姓搭建蚕房。“南洋多雨,蚕房得建在高坡上,地面要铺三层青砖防潮,屋顶用棕榈叶铺盖,既透气又挡雨。”李师傅拿着墨斗放线,“墙角要留通风口,再装上天窗,这样霉菌就不容易滋生了。”

    守苗爷爷从国内带来的跨海桑接穗,此刻正泡在促根露里。他选了十株长势健壮的婆罗桑作为砧木,用刀在树干上切出斜口,将接穗削成对应的形状插进去,再用浸过促根露的布条紧紧缠绕。“嫁接后要每天浇一次淡水,不能用海水,还要用竹筐罩住,防止鸟兽啄食。”守苗爷爷一边操作,一边教当地的农技人员,“等接穗长出新叶,就说明嫁接成功了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